全文约为7千字,周末费时8个钟而成,阅读约需5分钟。几无参考相近文章资料,大多靠记忆积累写就,故文中或多有错误,请阅者包涵。另外,对于引用、典故等,大胆设想,亦小心求证,求证参考书多见《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吕氏春秋》等。
以下为正文:
权利这玩意,是世间最毒的鸦片。
沾染上它,欲罢不能,你的一切将会被重塑,你会成为权力的傀儡。
你认为你能掌控一切,而事实上,这股背后的力量正在幽默的控制着你。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兵锋所指,五国皆灭,一直妄想靠中立换取和平的齐国,终于感受到了威胁,然而悔之晚矣,秦铁骑所至,都城临淄被破,齐国亡。
秦灭六国
灭齐的同一年,咸阳宫内,丞相王琯给秦始皇献殷勤,上奏请封诸皇子为齐、燕、楚王。始皇帝此时难得发扬一下民主精神,让大家讨论讨论,群臣审时度势,于是开启了拍马屁大会,结果是一致赞同。
然而廷尉李斯站出来,表示不妥。
李斯说了什么呢?《史记》中如此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廷尉这话的意思是,你看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慢慢疏远,并为了地盘和权力而彼此征伐,最后闹的不可开交,连周天子也无法阻止啊。现在天下靠着您的神灵与天威而获得了统一,采用了郡县制对天下进行管理。对于有功劳的皇子功臣,不如用公家的赋税重重奖赏,这样比较容易控制啊。
李廷尉这席话段位高级啊,既奉承了皇帝的“神灵天威”,又针对始皇帝心里的焦虑,对症下药。
按说嬴政平了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社稷功勋与天齐,本应大摆庆功宴,何来焦虑?
始皇帝所焦虑者有二,一为“奋六世之余烈”成就的大秦帝国实现“万世而为君”,二为天下初定,原六国王公贵族暗流涌动,如何实现人心的统一,保大秦帝国江山永固?
秦帝国全图
于是,作为法家学派的忠实拥趸,始皇帝采取了李斯的建议,同时也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把秦王朝建设成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
郡县制在当时是一项划时代的改革,通过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由朝廷派出熟悉大秦律、经过严格考核培训的官员去管理各郡县。在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从而建立起帝国的中央集权,再也不会出现政令不出宫阙的情况。
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分封制下各诸侯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积弊。
秦王朝诞生了很多首创并影响数千年制度,“三公九卿”是其最重要的一项政治发明,“九卿”不再多说了,三公含有三职,第一为丞相,下辖九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第二为太尉,类似于今天的军委主席,最高军政长官;第三为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监察各类官员,包括丞相,可以弹劾中央与皇宫的一切事,有点像现在的中纪委、检察院。
这可是2000多年前的政治智慧,有点像另一个维度的三权分立。
这个制度是谁提出来的呢?还是李斯,为了表彰这个贡献,始皇帝擢升其为丞相。(帮助秦帝国完成大一统与中央集权的两大功臣,一个是早期的商鞅,另一个就是李斯。两人均没有得到善终,商鞅死于自己订立的车裂刑罚,李斯被赵高腰斩。)
始皇帝与李丞相
秦帝国初建,六国既平,只有小叛,再无内患。建国的第二年,始皇帝开始征发民夫修“直道”、建长城,始皇帝的兵锋所向指到帝国北方的最大威胁——匈奴。
匈奴是一个奇葩的民族:父死可娶其妾、兄死弟可娶其嫂。根据各类史书的记载,其并无礼仪道德的约束,解决问题就用一个杀字,凶残的骑兵,冷兵器时代的游击战,所向披靡,可媲美大败拿破仑的沙俄哥萨克骑兵。
从始皇帝开始,与华夏民族纠缠了几百年,也令中原统治者头疼了几百年。
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与匈奴漠北决战后,华夏民族才稍获喘息。
而匈奴人的后裔,无据可考,向西的一部分并入东欧诸国,奥斯曼帝国和现代匈牙利、土耳其都有匈奴人的基因发现;留在东边的一部分,后面五代十国时期的鲜卑、北齐,甚至于后来蒙元、满清都有匈奴人残留的影子。
“直道”既修,秦骑兵从咸阳经直道直达河套战场一线仅需三天,长城是匈奴骑兵的噩梦,大大解决了战时的信息传递和预警能力。在军事上,“直道”的修筑不亚于骑兵之于步兵、机动摩托化兵之于骑兵;而长城的修筑就像无线电之于信鸽;在效率和能力上完全形成了代差。
而“直道”与长城的修筑,依靠的是秦帝国高度中央集权,举国之力而为之,这动员能力放在春秋战国是不可能的事。
曾听有学者讲,如果没有长城,灭秦者未必是楚,深以为是。
秦直道遗址
烽烟甫定,四海平靖,自信心爆棚的始皇帝完成了军事上的四海一统,这只是形势上的统一,恐怕始皇帝自己也知道,只有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可,天下民心的归附才能算是真正的统一。才能为自己的万世基业奠定基础,才能实现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央集权。
要统一民心,需先统一文化。
统一文化的时候始皇帝发现了一个大BUG,原七国各有独自的文字,连文字都不统一,谈何文化的统一?
此时,已贵为丞相的李斯,又上奏了,建议统一文字,禁止原六国旧文字的使用。
统一文字,对秦帝国乃至整个华夏文明意义重大,在当时,这为原六国各地文化上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为秦国文化、思想输出,乃至律法运作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借助于强大的战争机器,最终,始皇帝实现了秦帝国的车同轨、书同文。
开国伊始,始皇帝对于原六国的文化也有兼容并包之心。设“博士”职,专门引入原六国饱学之士、KOL(意见领袖)。
不过,大师终归是大师。历来,真正的大师,面对强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如同那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俗称“臭老九“,我喜欢可是始皇帝不喜欢。
在大秦建国的第八个年头,帝国表面上政通人和。始皇帝终于受够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对博士大师们彻底失去了信心,于是借题发挥,仍然是李丞相上奏,焚书坑儒由此开始。
在2019年的今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我觉得始皇帝患有文化自卑症(鄙人非心理学专业人士,纯属臆测)。统一之前,秦人本属蛮夷,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东部各国看不起,直到大秦帝国建立,无论是军事强人、律法能人等领域皆精英云集,唯有文化领域没有出过一个全国性的KOL。
人啊,无论多牛逼,基因里的庸俗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从你身体角落里冒出来。越是缺什么,越是自卑什么,就越是容易着急什么。
华夏民族讲究君权神授,统一后始皇帝就东巡去泰山封禅,证明不是我想当皇帝,是上天让我当皇帝。但是原六国博士们不给始皇帝面子,在仪式问题上争论不休,于是博士们留在山下,始皇帝自带百官上山封禅。本来也还好好的,但是在下山的路上遇到暴雨,君臣一群人搞的很狼狈,下山后见到博士们面露讥讽之色。
到底是那群“臭老九”真的敢面露讥讽之色,还是文化自卑、九五“自尊“的始皇帝潜意识里这么认为?已无从可考。
看过《陈涉世家》的人都知道,陈胜当了王之后杀故知的事情。纵使“苟富贵、勿相忘“,陈胜恰恰缺的就是”种“,心底里一直都潜伏着关于”种“的自卑,好不容易用跳大神的方法”大楚兴、陈胜王“为自己造了点”种”,而你分分钟将陈王的躬耕糗事揭露得体无完肤,不杀你杀谁?
所以千万不要试着去触动别人脆弱的那根自卑之弦,分分钟作死的节奏。
秦长城遗址
始皇帝自认为大秦帝国固若金汤,晚年的他极度自信,既不愿承认一些明显的过失,也不愿面对自己的生死。
不愿承认一些明显的过失,就如同一辆正在下坡的重载卡车,巨大的政策惯性刹不住车,即使继任者认识到这些问题所在也回天乏术。在这方面,汉武帝就高明多了,武帝一朝虽然穷兵黩武,把汉初几代的积累耗费一空,但晚年发布“罪己诏“,安排好一个守成之君,成功促成西汉帝国的中兴。
而不愿面对生死,始皇帝东巡路上突然暴毙,终致公子扶苏被“自杀”,宦官赵高得势,继任者胡亥沦为事实上的皇囚,秦末起义军都打到函谷关了,胡亥得到的消息还是小股“盗贼”(见《李斯列传》)。
所以,帝国的隐患早已悄悄埋进土里,只需一场春雨。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拉开了灭秦的序幕
公元前207年,存续15年,仅传二世的秦帝国轰然崩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刘邦和项羽虽然都出自于楚,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灭秦者,项羽也!没有项羽在赵地灭掉秦将章邯率领的几十万直系精锐,刘邦就算侥幸攻下武关先入咸阳也是陈胜第二而已。
天下初定项羽定都彭城
但是项羽,只能说可惜了。
项羽者,旧楚国贵族也,与秦有家国世仇,背负着太多的思想包袱,且不说鸿门宴上放刘邦、壕沟阵前讳不义而释放刘太公的呆善。最致命的是:项羽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竟坑杀几十万秦降兵、火烧阿房宫,从此与关中秦民埋下无解的恩怨。
每一次,政治制度的巨大改革,都会遭到守旧势力阻挡,甚至复辟。项羽是楚国老贵族,是守旧派,他取得天下之时,竟幼稚到真的去复辟分封制,不愿“锦衣夜行“,建都四战之地彭城(项羽老家),自领楚地当什么鬼西楚霸王!
有勇有谋有战术,却无甚战略。
影视剧的楚汉之争
相比之下,刘邦经过四年楚汉之争,建国后虽然畏于各路兵马人多势众,形势未稳,被迫进行分封,跟韩信求封“假齐王“而刘邦封其为真齐王有异曲同工之处,刘邦并非是真心要重建分封制。翻开历史,一幕幕血淋淋的历史教训摆在面前,依照刘亭长的个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在政治上,汉高祖与秦始皇不同,面对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他的方式是妥协(军事上是签和约或干脆逃跑),妥协之下,被迫分封了数十个诸侯王,同时也尽量把中原缓冲地带、河洛、汉中、蜀地、关中等战略要地作为皇帝直辖。
这种战势钳制使各诸侯成为案板上的鱼肉,几无反叛成功的可能性。
刘邦从心底里认同秦始皇,知道始皇帝那一套是对的,中央集权“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他做梦都想实现中央集权,理论上,刘亭长是继承了秦始皇的衣钵的,因为,至始至终,刘邦的梦想是想跟秦始皇一样,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大丈夫当如是也!“这是刘亭长跪在路边第一次见到始皇帝时的野心。
刘亭长于公元前256年生人,只比秦始皇嬴政小三岁,他们算是同一代人。秦始皇13岁时即王位,刘邦在玩泥巴;秦始皇34岁灭掉刘邦的祖国楚之时,刘邦31岁还是一个嬉皮士;秦始皇38岁建立大秦帝国时,刘邦35岁在当亭长;秦始皇49岁死的时候,刘邦46岁还在当亭长;直到始皇帝死的第二年,公元209年,刘邦才在沛县认蛇作父,手提七尺剑起义。
刘邦这一辈子都知道有秦始皇这个人,而秦始皇一辈子都不知道刘邦的存在。
汉帝国全图
公元前200年,经过楚汉之争最终获胜者刘邦志得意满,有点小兴奋,恰遇匈奴侵扰边境,于是刘亭长亲率32万大军北征匈奴,想一举消灭匈奴并趁机敲打各地异性诸侯王。
没想到的是,此次北伐匈奴之行让刘亭长丢尽了脸面,差点被围在白登回不来,最后还是靠着下三滥的手段才得以脱身。
白登之围
经此一役,刘邦冷静了很多,认识到自己并不是项羽那样的“万人敌“,而只是韩信所说的”陛下不过能将十万“(翻译:您最多只能领军十万人,出自《淮阴侯列传》),回到长安之后,决心还是发挥自己用人的政治才能,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联合老婆吕雉、萧何陆续以各种名目诛杀异性王,并通过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亭长活久见,懂的也多,知道路得一步一步的走,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着蛋,药下的过猛很可能会药死病人。始皇帝妄图凭一己之力在短短数年之间重建制度,落得个二世而亡;刘亭长想的开,该吃吃、该喝喝、该玩女人玩女人,旧势力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搞定的,先宠着、耗着,慢慢来清理,这一代完不成的,就先搁置争议,留给下一代去完成。
刘邦殚精竭虑,为子孙后代扫清一切潜在威胁,妄图实现秦始皇梦想中的万世基业。
瞅瞅始皇帝的坐驾之豪华,羡煞刘邦
汉初,经过秦末连年战乱,朝廷那个穷啊,给皇帝拉车的马连四匹颜色一样的都找不齐,给大臣拉车的马都没有,要用牛来拉。
穷到这种地步,还敢去跟匈奴打仗!
前面说过,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擅长游击战。在冷兵器时代,步兵根本不是骑兵的对手(除非特殊情况,战神如岳家军用砍马腿的方法,最好的战况也是杀敌800自损1000),步兵的战斗能力不济,长途奔袭能力更不济。卫青、霍去病时代对匈奴几次大的胜利都是建立在拥有了大量骑兵的基础上。但是直到武帝一朝,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全国能有效动员作战的骑兵不过十万骑,翻遍史书,每次出征骑兵最多只能领十万骑。
这是非常残忍的事实,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人发现志愿军有个七天攻势,大致的意思是说由于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只能发动为期七天的攻势,七天一过必须撤退,再不退没饭吃了。后勤补给的先天不足在战时是非常致命的,常在关键时间失去战略机遇,也会遭到察觉到反常的敌人反扑。后勤补给这一块,汉军相对于匈奴,极为被动,汉军通常是几千里长途奔袭,后勤补给是个要命的事,而匈奴则没有这个问题,人家走到哪吃到哪,有烤肉吃就行。
怎么办?
那时候既没有苏联的援助也没有国际银行可以贷款,只能开源节流,开源只能通过繁荣经济来增加税收,节流就是宫里少花钱、对外少打仗。
于是,陆贾向刘邦提出休养生息之策,实行无为而治,被刘邦采纳。
无为而治并非是真无为,政府只是尽量减少对民众生产经营的干预,休养生息。其实,早在刘邦第一次入关进驻咸阳城时,萧何带着一队士兵一不抢财宝、二不淫女子,而是径直去了秦帝国的“藏经阁”,把秦帝国的明文律法、公文典籍、户口名册第一时间安全转移。此后,萧丞相在秦律及原七国律法的基础上,编成《九章律》,大汉帝国就采用这部律法治天下。
另外,对于匈奴,吃了亏的刘邦以和为贵,选取宗室女儿册封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汉初50年间,送往匈奴的大汉女儿有多少已不可考,出了关的女儿没有一个再回到过家乡,也没有一个在异国他乡留下历史记载。
痛哉,汉初几位皇帝忍辱负重将近50年,经过文景之治,至汉武帝之时,大汉帝国终于有实力与匈奴一较高低。
漠北之战
千古一帝刘彻,是他最终完善并稳固起了绝对的高度中央集权。
这其中有很多细节,特别是经济领域,如盐铁官营,推行平准、均输等政策,影响深远,并依靠这些政策彻底地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拥有了强大的战争经济动能。
这些我以后会单独写一篇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文章,再细说。
然后,通过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推恩令是一个创举,由主父偃向刘彻提出来的,被批准施行。
原来诸侯王的土地只封给长子继承,这样就造成诸侯国越来越强,拥兵自重。根据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多个子弟,分封给多个子弟之后,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推恩令到底有多厉害呢?你看看刘备,推到刘备这一代只能靠卖草鞋为生了。
这样做为啥诸侯王不反?
这一招毒就毒在,其一:为人父母,手心手背都是肉,诸侯王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反对;其二:根据推恩令,得利者是谁?当然是原来没有继承权的老二、老三,他们欢天喜地,对推恩令最为支持。其三:老大虽然觉得利益受损,想反对首先得干掉老二、老三,干掉老二、老三,父母不答应啊,而且还得预防老二、老三告密或诬陷。
对于无法继承王位的诸侯王子弟来说,“推恩令”是改变人生的好机会,淮南王的孙子就因为“推恩”而告发爷爷谋反,这是一个政治版本的均衡博弈。
经刘彻一朝,汉帝国逐渐完成了他的使命,至此,完善了大一统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刘彻玩命的折腾,一方面发出时代最强音,“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另一方面,也折腾完了汉初几代人的财富积累,极大地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至晚年,经历巫蛊之乱,刘彻痛失爱子刘据,发布轮台罪己诏,为自己的穷兵黩武踩刹车,重启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之策,继任者亦从之,继而汉帝国得以中兴。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卫子夫年老色衰之后,刘彻将恩宠洒向她方,卫子夫对太子之位感到担忧,武帝是个明白人,他对太子的舅舅卫青说: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源于《资治通鉴.汉纪》。
意思是我大汉建国初始,一切均是草创,如果不持续地改革,后世就没有规则可以遵守,如果不发动战争,天下就不能得到平安,为了这些我得可劲的折腾,使天下人民受苦,但是后世也像我一样这么做,那就要走秦朝的亡国老路了。
温饱思淫欲,久安生异心。所谓帝王术,就是要劳民伤财,让人民无久安。总而言之:要么让你吃的不太饱,要么让你穿的不太暧,要么让你住的不太好,或者背上一辈子的房贷,一直让你忙于生计(此处可以换成安居乐业)才能让统治者踏实。
但是要把握个度,过了这个度,搞不好要走秦朝的老路。
2000多年来,中国善于以人治的方式治人,不善于治学。
单就治人来说,治与不治,这是一个大命题。
文迷津渡,版权所有 www.gzgis.com